第5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日前在香港落幕。本届世锦赛是历届比赛中规模最大的,有近60支来自五大洲的运动队
、近千名“武林高手”参加。不过,尽管比赛的规模和影响比首届有了很大的扩大和提高,但武术要成为奥运正式项目以及真
正走向市场,要走的路依然漫长。
地区发展极不平衡
至本届世锦赛时止,国际武联共有会员83个。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当中,这样的规模属于中等。但仔细考察便
会发现,武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、发展极不平衡。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群众基础较雄厚,水平较高;中亚、欧美、北美地区有
不少的爱好者,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;南美、非洲地区组织结构松散,整体水平较差。而在水平较高的东南亚地区中,情况也
各不相同,中国、越南实行相近的集训体制,套路与对抗并重,其中越南的水平已稳执东南亚地区的牛耳,香港、澳门和中国
台北地区虽有悠久的武术传统,但队员全是业余性质,水平较低。在日本,他们的太极拳运动很普及,全国会员已超百万之众
,但长拳等项目的水平却较低。面对武术在全球的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,说武术还是中国人(或亚洲人)的专利并不为过。
项目本身存有缺陷
近20年来,随着不少功夫(武打)电影在世界各地的播映,李小龙、成龙、李连杰等武打明星成了人们(其中
不少是欧美人士)的偶像,不少人更因此而迷上功夫。
但是,我们国内所说的武术与他们所说的“功夫”是有本质区别的。武术的内涵与外在形式怎么才能统一?竞技
与健身的关系怎么把握?如何进行比赛才最科学呢?对于这些问题,伍绍祖也承认,还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,有待于完善发
展。为此,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武术研究院,特意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。武术的不确定性也体现在比赛中,其中最明显的便是
套路比赛中枪剑棍等套路虽有程式规范,但这种规范是相对的,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动作、神韵,中外选手在项目本身体现
出来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便是这个原因。
洋人认识差异很大
虽然练武术的欧美人士不少,但我们应看到,洋人学武术不外乎两种人:一是在华学习、工作的人,因耳濡目染
进而喜欢和练上武术;第二类便是看过武打片后对“功夫”痴迷的人。对于后一种人,他们对武术的内涵知之不多。
据了解,很多欧美国家的主流社会对武术并不认同。英国队教练、前江苏队队员白丽娟介绍说,不少英国人认为
武术就是“舞拳弄棒”,对修身养性等功能并不了解,也分不清武术与柔道、跆拳道的区别。一说起武术跻身奥运,持抵触情
绪的人并不在少数。虽然英国的史密斯最近当选为国际武联副主席,但英国武协是既无经费也无场地,这次赴港参赛的队员全
是自己掏腰包,队服上也看不到任何赞助商的影子。
据国际武联中的中国官员介绍,在萨马兰奇等国际奥委会要人眼中,武术是“中国式的自由体操”。武术本身所
具有的东方古老文化内涵,他们是感受不到的——最起码目前尚未感受到。如果这种看法得不到改变的话,武术要跻身奥运几
乎是不可能的。
宣传包装亟须加强
中国对武术的宣传不遗余力,但这种努力大多只限在国内,在境外的宣传便显得很不够。就以本次世锦赛为例,
赴港采访的国内记者只有十来人,其中不少还是来自专业性很强的武术杂志。在国际很有影响的美联社、法新社等新闻机构,
无一人前来采访,这不能不令人遗憾。要知道,上半年在香港举办世界杯短池游泳赛时,美联社就曾专门派人进行采访。
在包装方面,武术也存在着“弱项”。套路比赛运动员按规定“单打独斗”,好与不好、该打多少分全由裁判决
定,加上节奏较慢,喜欢看的人实在不多,使市场号召力较弱。散打为在三局对打中必须决出高下,加上手脚并用,可击可踢
可摔,激烈与精彩程度可与拳击相比,对欧美选手和观众的吸引力便大得多。上个月,有关方面在广东顺德举行了散打对抗赛
,入场观看的人便不少。据悉,中美双方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进行散打拳击对抗赛。这些举措可以说是武术走向市场的有益尝
试。但武术要整体走向市场并非易事。曾剑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