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 首页 | | | 滚动 | | | 图片 | | | 球迷俱乐部 | | | 体育沙龙 | | | 国内足坛 | | | 评论 | | | 国际足坛 | | | 综合 | | | 足协 | | | 排协 | | | 篮球 | | | 风暴导航 | | |
新浪首页 > 竞技风暴 > 国内足坛-甲A > 《足球》报 > 新闻报道 |
|
郁知非说:“像默多克收购曼彻斯特联队那样的事,我们真盼着能发生在我们身上!”话音落下不久,几个大财 主拍马杀到…… 1999年的中国足坛其实有一项惊人的纪录创下,但是,“以成绩论英雄”的传统眼光却将其忽视。 通过对英格兰曼彻斯特联队访华一场比赛的商业开发,上海申花俱乐部获利近1000万元人民币——当时负责 操作这项工作的该俱乐部一位首脑人士近期终于透出了这个“底”。在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,这应该是以俱乐部为主体的商业 运作活动中最成功、也是收益最大的一次。 由于申花队最终成绩与人们期望相差甚远,这项空前成功的商业运作很快被球迷对俱乐部指责所淹没,但在足球 市场普遍不景气的1999年,其他俱乐部都在哀叹生财无路,申花俱乐部能创造这样一个奇迹,并在全年经营收入上保持与 1998年持平,达到收支平衡,这一成就与泰山队夺得双冠王相比,哪个对于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的意义更为重大?人们有 理由保留一个问号。 市场上的“两连冠” 1998年申花俱乐部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,1999年他们成功地保持了这个数额。通过场地广告、球衣 广告(两项共2600万元)、曼联比赛收入(1000万元)、其他广告、比赛门票和出售球员收入,“我们的收益基本与 1998年持平。”俱乐部一位负责人说。这其中,“出售”谢晖所得(50万美元)属于“意外之财”,正像前年出售范志 毅一样。 值得一提的是,被大多数俱乐部当成是主要收入来源的门票环节,在申花的全年创收中所占比例却非常小,这一 方面表明申花在开辟市场方面的成功,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们在创收上其实还有提升的空间。 球队成绩不好,客观上帮助俱乐部压缩了开支。“少发的奖金数额,说出来大家肯定不敢相信。但就是这个方面 的压缩,保证了我们达到收支平衡。”据估算,如果申花队在联赛、杯赛和亚洲优胜者杯赛中成绩如人们想像般好,他们可以 比实际多到手的奖金总共接近1000万元。 但像其他俱乐部一样,去年申花也有着庞大的费用支出,只不过开销的大头在于“未来投资”。派往巴西留学的 少年队花费达100万美元之多;他们还与中国足球学校合作,又组建了两支不同年龄层的少年队;还有俱乐部在南汇建立的 一流训练基地的投资(该基地投资总额超过两亿元)……考虑到这种情况,“收支平衡”已是极为难得,申花1999年的市 场经营之成功,在国内足坛堪称“一枝独秀”。 资金注入,脱胎换骨 要在球场和市场两个战场上获得“双赢”,一位俱乐部头头坦言,以原有的俱乐部运作模式和人员能力,确实应 付不来了。 前年,申花俱乐部就表达了寻找合作伙伴的想法,因为他们感觉到,以目前“中国模式”的俱乐部经营方式,前 面的路会越走越窄。当时的俱乐部董事长郁知非说:“像默多克收购曼彻斯特联队那样的事,我们真盼着能发生在我们身上! ”话音刚落,几个大财主拍马杀到。 新千年里,申花俱乐部的股份制重组为已在酝酿中的“大动作”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更坚强的支持。 这次参股申花的七家公司都有着显著的经营业绩,其中不乏上市企业,像上海新世界(集团)有限公司、上海巴 士实业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,他们带来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手段,和申花俱乐部在前六年足球市场上摸爬滚打中积累的“实战 经验”相结合,被看好将能在市场经营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。 已经是富甲全国的申花,再加上七家股份公司注入的庞大资金,它的市场形象和实力得到了成倍的膨胀。在绝大 多数俱乐部都还靠母公司“输血”来养活的情况下,申花在市场经营方面保持全国足球俱乐部冠军头衔,应该是不在话下。 上市条件已经具备 这种情况下,一个问题自然被人们提了出来:申花会不会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融资的足球俱乐部? 从各方面看,条件都已初步具备,而且,看来只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通过与整体效益不佳的申花集团“资产剥 离”,申花俱乐部带入新的股份公司的资产“成色”很高;股东中的上市公司和金融公司(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),可以为 它引路以及进行专业的融资工作;经过六年的打拼,“申花”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足球品牌,而处在上海这样一个良好的经济 发展环境之中,也使得它有着更多的市场机会。 据了解,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欧洲足球俱乐部已经表达了投资申花的想法,而申花方面则希望他们能把与其长期“ 捆绑”在一起的国际大赞助商也拉过来投资申花,以进一步增强俱乐部的经济基础和创收能力。 赢了市场,更要赢球场 正像去年的经验告诉人们那样:输了球,赢了市场又如何?市场开发已获成功,2000年的申花将极大的功夫 下在技术改造上。他们再度将目光瞄向海外,力求从欧洲俱乐部引进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。 回想前些年请外籍教练执教球队的经历,申花俱乐部一位负责人不得不承认,由于没有一套技术监督和管理的体 制,俱乐部掌握不了球队的脉搏,“不知道到底是取得了些进步,还是有什么新的问题”。 这是中国足坛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。像德国拜仁慕尼黑、意大利尤文图斯这样的世界顶尖俱乐部,总经理 的职务都是由具备精明商业头脑的足球专业人士担任,像前宿将霍内斯、贝特加。英格兰俱乐部有关技术方面的工作则是由领 队(像曼联队弗格森这样的角色)一手统抓。与之相比,中国的足球俱乐部,在技术管理方面只有主教练负责,俱乐部首脑官 员中,真正的足球专业人士很少,要保持对球队建设、发展情况随时有一个清楚而客观的认识,确实很难。 申花俱乐部一位官员承认,以往俱乐部对球队的技术发展基本谈不上什么监督和控制,权力全部下放给主教练, 俱乐部只能在“出事”情况下充当“救火员”的角色,“总是这样不行”。 权力很大的技术委员会 “俱乐部从少年队、青年队到成年一线队,每支球队的技术建设、球员的引进和售出都要处于这个技术管理体制 的监督之下。”而由此带来的两方面成功的典范,更令申花向往:首先是像荷兰阿贾克斯、埃因霍温这样从少年队到成年队保 持同样风格和方向、便于培养有鲜明特点人才的一条龙“造星”流程,然后是埃因霍温队给现在荷兰国内第一射手尼斯特洛伊 “镀金”的过程。尼斯特洛伊两年前以400万英镑转入埃因霍温队,在前年以31个入球获得欧洲银靴奖后,已成为欧洲最 佳前锋之一,如今身价飙升到超过1500万英镑。 投资到球员身上,在球场和市场两方面都能收效,回报率之高可能是其他任何生意都无法相比的,但“千里马常 有,而伯乐不常有”,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体制,有一套技术指导班子和教练员配合,被申花看作是解决引进球员“不合 用”问题,并发挥“人员流动”最大功效的唯一途径。 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委员会,已经开始对申花队新任外籍教练彼德洛维奇的每一堂训练课、每一种训练手 段能否收到实际效果进行监督和记录。训练前他们要看教案,训练中他们要观察比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以及球员吸收的情况, 训练后他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——这种在以往看来属于“严重危害主教练权威”的监督机制,是不是能成为未 来中国足坛各俱乐部对待外籍教练的普遍态度,要看申花队今年的成绩。但不管怎样,像以往(对不少俱乐部来说,现在也是 如此)那样,将球队交给一位自己只闻其名的外国人,就坐等成绩孵化,那种做法终究是不行的。 已经牢牢把握住市场先机的申花,看来似乎已经具备了成为下一个王者所必需的一切——富甲全国、思路开阔… …如果真是这样,就不止是申花之福了。 相关报道:申花: 维利奇充当申花灵魂 相关报道:申花:资产重组后老板成了帮工 相关报道:申花:彼得洛维奇不会成为拉扎第二 相关报道:红塔:区楚良称红塔比申花好多了 相关报道:申花:风雨六载--徐根宝的申花往事 相关报道:申花:做苦行僧在澳洲进行封闭式技战术演练 相关报道:申花:彼得诺维奇重视申思 相关报道:申花:澳洲试演新阵 |
新浪首页 > 竞技风暴 > 国内足坛-甲A > 《足球》报 > 新闻报道 |
网站简介 | 网站导航 | 广告服务 | 中文阅读 | 联系方式 | 招聘信息 | 帮助信息
Copyright © 2000 SINA.com, Stone Rich Sight.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